第1763章 义务教育,太祖办学史 (第2/2页)
最后是社学,由各县设立,招手对象则是县城及下属的村镇的孩童;
无论是社学还是郡学,又或者是国学,统一称之为‘廪膳生’,就是由学校供应伙食,且免除学费。
除此之外,为了重视教育,三级学校的学生均享有食米六和免费供给定量的鱼肉等。
而郡学的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,至于国学的学生除上述外免费发放换洗衣物、成婚后可带家眷入学、未婚的发放定量银两用作未来婚聘金,
外地学子若回家探亲还给予盘缠补贴、重大节日诸如端午中秋等等还给予些许的补助。
太祖规定‘八岁以上、十五岁以下,皆入社学’,不就学者,罚其父兄’以敦促百姓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。”
嘶……
皇极殿中有一大半对这段历史不算了解的大臣皆是倒吸了口凉气,他们都不知道太祖竟然会干了这么伟大的一件事儿。
别说是大臣了,查阅了这段历史记载的崇祯当时也是大为震动,这特么的妥妥的后世义务教育呀,而且比义务教育做的还要到位。
后世虽然是义务教育,但还是有杂七杂八的费用,而且饭菜也不免费,更不用说给路费补贴等等。
“刘尚书,如此好的方法,怎么、怎么没有持续下来?”
“问的好!”
刘宗周看了一眼出声的大臣,继续道:“第一财政无以为继,太祖开国时大明有两京十三省,州府一百四十二座府、三十六座直隶州和属州、一千一百七十一座县,
每座县都得有社学、每个布政司都得有郡学,且有些县和州府都不止一座,这么算下来整个大明至少有一千五百座以上的学校。
按照记载,这三个层级的学校,每年在校学子定员三万六千人。”
呼……
群臣呼吸沉重了起来,眼中也满是凝重。
三万六千人,免费提供吃喝、发放衣服、补贴等等,一个人一年至少得五两银子,折算就是十八万两。
如此庞大的学子需要多少先生来教授?学校盖好了又不能一直用,总得维修等等吧,零零总总算下来,光是学校一项,一年都得五十万两以上的银子。
现在看来是不多,可你要知道大明初年,整个朝廷一年的赋税也就两千五百万两左右,五十分之一拿来办学,这是不可想象的。
“第二,太祖的本意是为普通百姓谋福利,但实际上此举已经彻底的侵犯了富商士绅的利益,真正能和太祖一条心的没有多少,说句大不敬的话这就是太祖一厢情愿。
当时能在大明推动,也是太祖强硬铁血的手段镇住了下面的人,但只要没有关注问题就百出。
诸如挪用贪墨学校的专用银两、往里面塞富商士绅子弟排挤普通百姓家孩子、区别对待等等。
尤其是接受传统教育的那些大儒、世家等等更是不停的给太祖上奏疏,各种不好的言论。”
咦……
群臣轻咦了一声,脸色各异。